我國的冷鏈物流起步比較晚,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較大的差距。國外基本上都達到了85%以上,我國只有19%;預冷方面,我國預冷果蔬的占比一般為10%,而國外高達95%~100%;在美國,平均每500個人就擁有一輛冷藏車,而我國相同水平的冷藏車擁有量為平均每1.8萬人。從這些數據上看,我國冷鏈物流要想追上發達國家的步伐,不是件容易的事,要知道,起碼還有三座大山阻礙了我國冷鏈物流的前行之路。
**,冷庫分布不均。據搜狐網報道,華東地區冷庫容量已占到全國冷庫總容量近46%,其中山東、上海、江蘇發展速度較快,冷庫容量居前列。照這么看,冷庫分布存在不均衡的狀況,有可能某些地區沒有建設冷庫,導致該地區消費者無法享受冷鏈的服務。
以太古冷鏈為例,它的經營模式是倉庫型的,必然會在一些城市建立冷庫,并配套一些冷鏈物流服務。從太古冷鏈官網了解到,太古冷鏈的冷庫大多都分布在華東、華南和華中地區,極少數坐落于華北和西南地區,那必然華北和西南地區享受到的冷鏈服務質量就比較低。而且我國冷鏈物流技術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,冷鏈運輸能力不足有可能擴大冷庫分布不均的弊端,導致企業倉儲能力不能充分地發揮出來。
第二,冷鏈投入成本高。冷鏈物流不僅僅是單純制冷,還要適當的保持恒溫狀態,必然其成本比常溫物流運輸要高。而冷鏈物流成本不是單一的物流成本,還需考慮到產品質量源頭的產品成本,以及因物流服務質量不同而產生的貨損、貨差等綜合成本。我國果蔬產地的內陸各省市市場冷庫容量比較低,造成冷鏈物流在生產源頭缺乏預冷,產生源頭“斷鏈”。如果果蔬運輸在源頭“斷鏈”了,那么運送到目的地時果蔬的質量就可能得不到保障,導致果蔬的運輸成本提高了。
而且,從冷鏈物流的產業鏈來看,中下游的冷鏈倉儲和流通環節都能加大冷鏈運輸的成本。冷庫建設和運營的成本都居高不下,萬噸級冷庫建設成本預算高達4210萬元,年運營成本預算高達1404萬元??梢哉f,冷鏈物流的綜合成本還是很大的。我國常溫物流運輸的利潤率為10%,冷鏈物流運輸的利潤率僅有8%。而這并不高的利潤率,更是對降低冷鏈物流的高額成本這一現象并沒有起很大的改善作用。雖然冷鏈物流在發展的過程中存在諸多困難,但仍有不少企業進入該領域跑馬圈地。而現在還有企業愿意涉足該領域,這就說明,冷鏈物流還是有很多機遇出現的。
**,提升冷鏈標準化。冷鏈物流標準化是一件不容易的事,尤其是將冷鏈前端標準化,這其中主要需要考慮的是食品安全的問題。譬如,對于海鮮的運輸,大多數人都認為“活既是鮮”,導致不少水產品只能以“活體運輸”,這樣就無法實現標準化,容易導致像2016年末北京各大市場下架活體水產品等這樣的食品安全事件發生。
因此,所有冷鏈物流企業都需要嚴格把控運輸的產品,從而減少食品安全事件的發生。而像順豐這樣大型的冷鏈物流企業已將冷鏈服務延伸至前端,并且在前端提供了優質的冷藏條件,然后通過高速的渠道運送到用戶手上,這樣便能保證產品的質量。如果整體冷鏈物流企業能將運輸標準化程度提高,那么便能助力該行業發展,使其向前大邁一步。
第二,“去中心化”、前置倉的嘗試。隨著“新零售”、“零售革命”等新概念的詞出現,可以看出,商業模式逐漸地發生了變動,因此,冷鏈物流企業可以嘗試“去中心化”、前置倉的模式,畢竟去庫存可以帶動商業模式的變革,而且還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成本的投入。
集中性的物流一定要有個**規模的臨界點,超過臨界點之后效率降低,成本不減反增,“門店即是倉儲”。對于冷鏈服務商來說,同樣可以采用分布式倉儲或者小型的“微倉”縮短配送時間以及降低成本。
第三,搭建冷鏈生態圈。對于冷鏈物流大企業來說,主要是完善供應鏈的服務,這便有助于企業的發展。鮮易供應鏈經過10多年發展,融合企業生態和產業生態,由單一的冷鏈運輸發展為供應鏈服務平臺。鮮易供應鏈通過在全國7大區域布局3大溫控園區和25個城市前置倉,構建了完善的DC、TC、PC、EC網絡,為客戶提供存儲、流通加工、檢驗檢疫及保稅等一體化服務。
要知道,鮮易供應鏈在前端提供了冷鏈服務,在一定程度上能減少產品腐爛的事件發生,以及其完善的網絡布局可以規劃出比較快速的運送路線,光從這兩點看,鮮易供應鏈不僅能實現降價增速,還可以為用戶提供優質的服務,這可以算是一個兩全其美的好方法??梢?,搭建冷鏈生態圈不失為一個冷鏈物流企業發展的好方向,速風制冷是冷鏈物流優質工程安裝服務商,完善的管理能力和技術服務,提供國內各種冷庫安裝,制冷工程。